奖项评选

银光奖始终坚持以制度为基石,以专业为准绳,以未来为导向,构建起一整套科学、公开、权威的评选体系。整个流程由“提名阶段—评审阶段—颁奖阶段”三大环节组成,既具国际化操作标准,又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,确保每一位入选者都实至名归,每一项荣誉都立足真实贡献。

 

一、提名阶段

开放提名机制,广泛汇聚全球创新力量

提名是银光奖评选流程的起点,更是价值发现的第一道门槛。银光奖采用全球开放提名制度,鼓励多元来源、跨文化、多层级的科技创新者进入评选视野。

核心流程:

提名时间:每年1月1日开启,3月31日截止;

提名形式:支持自荐与他荐,不限国籍、组织或背景,重点考察成果质量;

提名主体:包括科研机构、高等教育单位、技术企业、非营利组织、国际平台、历届提名人等;

提交材料:须包括成果简介、贡献说明、应用效果、核心数据、知识产权文件、推荐信等;

资格审查:由执行团队进行资料完整性、合规性和领域相关性审核,通过后进入初审流程。

提名精神:

我们不仅寻找当前被看见的成果,更努力发掘那些正在形成中、被主流体系忽视但具备长期价值的科技实践。银光奖相信,科技创新不拘形式、不限领域、不设身份门槛,唯成果之真实、精神之诚挚、影响之深远,方能照亮时代。

 

二、评审阶段

多轮评议体系,确保评选的科学性、公正性与前瞻性

银光奖评审工作秉持“跨界协作 + 多轮审议 + 分层决策”的结构化流程,覆盖从专业分析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,强调多元评委结构与透明程序控制,形成具有可信度和延续性的评审模型。

评审机制共设三轮:

1. 初审:结构清晰、快速甄别

由分领域评审小组按照专业类别进行材料筛选、基础评价和分项打分;

重点考察成果的技术逻辑、研究背景、核心指标、领域适配性等;

初筛结果交由复审委员会复议确认。

2. 复审:交叉评议、深度分析

启动跨领域、多维度评审专家参与;

采用匿名制评审与交叉阅读方式,剥离机构、身份干扰,突出成果本身;

引入AI辅助系统,提供技术趋势比对、关键词聚类、潜在影响图谱等数据分析;

输出每个项目的结构化评估报告,含推荐等级与专家评语。

3. 终审:集体决策、价值定夺

核心评委会进行集中评议,结合技术、伦理、社会、传播等多个维度,进行集体决策;

设置答辩环节(线上或线下),由入围者介绍项目关键点并接受提问;

综合评分与共识讨论后,形成最终获奖名单。

专业保障:

评委组成:涵盖科学家、工程师、产业专家、科技伦理学者、社会学研究者等多元背景;

全程匿名机制:候选人身份在初审与复审中全程保密,仅成果作为唯一评判标准;

利益申报制度:评委签署利益冲突回避协议,确保独立性与公正性;

评审质控系统:全过程文档备案、标准对照、可审查,保障奖项可信度。

 

三、颁奖阶段

科技荣耀的高光时刻,也是价值传播的新起点

银光奖不仅是一个奖项的终点,更是一次科学精神与公众社会的深度连接。颁奖典礼不仅表彰成果,更放大价值、讲述故事、链接未来。

核心内容:

终审完成时间:每年12月31日前,完成全部奖项的最终审核与结果确认;

入围公示:每年9月30日公布入围名单,接受为期两周的公众反馈与异议收集,提升评选透明度;

颁奖典礼:次年5月中旬举行,包括正式授奖、项目展示、高峰论坛、青年科学对话等内容;

成果传播:制作获奖项目摘要报告、短视频、视觉海报,发布至银光奖及合作平台;

后续支持:获奖者可加入“银光获奖者网络”,获得国际对接、转化资源、公共传播支持等多维度赋能。

 

四、特别说明:流程特色亮点

全球语言支持:提名与评审支持多语种材料提交与沟通,提升全球参与度;

AI智能辅助评审:引入前沿技术,提升分析深度与评判一致性;

公共反馈机制:入围名单公布后接受公众反馈,建设“可监督”的奖项生态;

社会影响传播机制:以公众语言重述科技成果,提升大众理解力与参与感。

银光奖始终相信:一项伟大的评选机制,不止于筛选优秀者,更在于建立科学的判断模型,推动价值被看见、理解、共享,并最终回到社会与未来本身。